《補習記》


香港公共交通發達,巴士路線遍佈港、九新界各地,乘客數以萬計,也是這個原因,廣告商視巴士廣告為招攬生意的最佳途徑之一。今天的香港,最流行的巴士廣告,竟是宣傳某幾個補習學連鎖店的强項。宣傳的焦點又刻意吹捧某某是甚麽學科的名師,某人是某一個高考課程的甚麽天王,甚麽神之類。
這些廣告圖像傳遞給公眾的信息,無疑告訴大家今天香港教育的畸型現象:無論是正統的中、小學校、以至私立學校的外牆四周當眼處,大都不乏宣傳該校學生在公開考試中取得如何卓越的成績,在運動場上又如何勝人一籌等的大幅横額。
比對前述張貼於巴士車廂外的一幅幅人像宣傳圖片來說,這些懸掛在學校臨街當眼處的大幅横額,都給巴士廣告的内容比下去。如果那些照片中的男女,没圖文並茂,公眾還以為是某個電影、電視機構的海報,宣傳某個演員、明星之類的劇目。
究竟是甚麽原因,令香港的補習社能夠獲得股民支持,順利在証券市場上市?同時又令家長們深信,他們的子女有必要在每天放學後,再跑到這些補習社上課,得到這些額外的學習?
據說這些補習社深諳考試的竅門,傳授給學生的是考試之道,從而取得優異成績。然而,考試成績優異是否表示學生已經學懂,並且完全掌握了知識?抑或只是製造了一批又一批的考試機械人?他日上大學,只懂坐著抄筆記,然後待老師把知識灌輸給他們?
以上數個問題,相信關心香港下一代教育的人都會存疑,這些問題又能否在短時間内得到解決呢?大家心裹有數!
述法樓隨筆
趙佐榮

Read More

《溝通工具》


一則聽回來的消息說:倫敦的醫院為了應付青少年沉迷互聯網,特别增設了一個「網絡症候專科」診治部門,為終日面對電腦熒幕,茶飯不思的人把脈、斷症。
真的希望有機會去見識一下,大國手們如何對症下藥。不管怎樣,沉迷這回事,往往使群醫束手,不少研究這方面的學者,更早已把這個踏人千禧以來的新病種,歸類為與自閉症等同的病態,並且與心理病對口。
也是這個原因,個别對電腦特别抗拒的論者更認為,電子科技的發展,互聯網千變萬化的虚擬空間交往手段,對推動人際關係的祥和,毁多譽少。
曾幾何時,我們嚮往每逢時節、喜慶之類的機會,一家人濟濟一堂,甚至數代同堂吃飯、茶聚等等活動的天倫之樂。然而環顧今天,那些甚麽母親節、父親節、中秋節之類的普天同慶的日子,從酒樓食肆看到的,無疑一桌、又一桌的老、中、青,老年人交談,中年的看手機,年青的用手機發短訊,玩網上遊戲,或者,耳朵黏著輕巧的耳機沉醉於另一個虚擬的世界。
走筆至此,能不感恩,自己的晚輩,始終如一,相向的交流、互動,也是利用同樣的電子器具和設備,天天與他們的一雙寶貝見面,逗逗他們,也述説當天發生的大小事情,那樣天涯若比鄰的方便,真的無與倫比!
也是這樣,同樣的溝通工具,善用與否,都在乎自己而己!

述法樓隨筆
趙佐榮

Read More